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王阳明对朱熹格物致知提出的质疑,下列何者为非?

A.且谓一草一木皆有理,今如何去格?

B.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

C.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

D.致知非八条目之一

答案
对《大学》中“格物”观念的不同理解与诠释,可以反映朱子学与阳明学这理学传统两大典范的基本差异。“格物致知”语出《大学》,可以解释成分析研究事物的原理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朱熹“格物”思想中的“物”,是指事物,“物,犹事也”,指天下万事万物。朱熹“致知”思想中的“知”,是知识的意思,“知,犹识也”,是指包括知识的知和道德的识两部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途径包括直接地“接物”穷理,亦即身体力行去研究事物的规律,或间接地从书本上读书穷理,获取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王阳明思想的“格物”之物指心之物,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在王学的体系里,一切物质化的东西都内化于心了,格物便是格心,是去恶归善,去人欲存天理。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良知”,即人的良心。在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格物即是致良知,两者完全是一回事。知行合一,是王学思想的基石。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更多“王阳明对朱熹格物致知提出的质疑,下列何者为非?”相关的问题

第1题

王阳明对朱熹思想提出了以下质疑: ①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 ②且谓一草一木皆有理,今如何去格? ③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 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王阳明对朱熹思想提出了以下质疑: 1、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 2、且谓一草一木皆有理,今如何去格? 3、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 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A.1、2、3

B.2、3、4

C.2、4

D.2、4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王阳明对朱熹思想提出了以下质疑: 1、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 2、且谓一草一木皆有理,今如何去格? 3、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 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A.1、2、3

B.2、3、4

C.2、4

D.2、4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王阳明对朱熹思想提出了以下质疑: 1、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 2、且谓一草一木皆有理,今如何去格? 3、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 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A.1、2、3

B.2、3、4

C.2、4

D.2、4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是谁提出的?

A.左丘明

B.杨振

C.朱熹

D.王阳明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判断题】王阳明和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训释和不同时代的转向密不可分。

A.Y.是

B.N.否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单选题】对格物致知的“格”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本义是“来”

B.“格也”即“至也”

C.“格”和“至”是典型的施受同词

D.仅是“克服”的意思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果然一点不相干”对时人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以土语对诗句不拘一格构成了一副:()

A.流水对

B.无情对

C.自成对

D.嵌字对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单选题】“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谓之学”这一说法的是()。

A.孔子

B.王阳明

C.朱熹

D.陶渊明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朱熹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源头活水”是指直接经验。
点击查看答案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温馨提示
每个试题只能免费做一次,如需多次做题,请购买搜题卡
立即购买
稍后再说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赏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赏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赏学吧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赏学吧”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赏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